不久前,上海农学院并入上海交通大学成为高校布局调整中一个令人瞩目的举措。近水楼台的上海考生一个多月前就听到风声,于是1999年上农院的高考提档线,被他们一下抬上去10分。其实,现代农业学科的许多方面和工科的交叉已越来越多,如温室工程中的光控、声控、材料;农业信息方面的农作物信息库、远程病虫害诊断等等。但是上海交大这所国家重点大学,在一百多年的校史中,一直以工科为主干学科,没有农学院;而一所地方农学院没有强大的理工科支持,要想迈上更高的档次也不容易。难怪原上海交大的师生在谈及两校合并时口出妙语:“他们长高了,我们长壮了”。
关心时事的人们不难发现,近几年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已成为教育改革中比较活跃的一个领域:
——1992年原国家教委与广东省政府共同建设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从此这两所大学在隶属关系上不仅属于条条(原国家教委),也属于块块(广东省政府),学校的资金来源由共建双方负责,学校在招生、专业设置、科研选项等方面既面向全国也面向地方。这一尝试开创了高校管理体制中一个重要的机制。此后,这一作法迅速推广到省与部、市与部、部与部等各种形式的“共建”。
——在这场改革的浪潮中,扬州大学由六所院校合并,使我国继1952年院系调整以来重新拥有了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大学。开这一改革先河以及无论在经验还是在教训方面对后来者产生了重大影响的高校还有南昌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等等。合并通常分为合并同类项或优势互补两大类。通过合并,同一地区院校重复设置、单科性学校过多,办学规模过小的状况开始改善。有人说,这是新中国建立之后的第二次“院系调整”。据悉,目前涉及合并加共建的高校已超过了1952年的院系调整。
——1999年,媒体纷纷以“强强联合”为题,报道了清华、北大签署合作办学协议的消息。双方互聘教授,并在图书信息共享、实验室相互开放等八个方面开展合作。不久,北京学院路地区13所高校学生互选课程办法出台,各校承认开设互选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和学生互选课成绩。至此,这一改革形式在全国高校广泛开展的基础上又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几个月后,在国务院领导下,教育部抓住国务院政府机构改革的契机,对撤并部委所属高校进行大规模调整,加速了高校面向社会,打破部门办学体制的步伐。
当圈外的人们还来不及对这些接踵而来的信息进行充分了解、消化的时候,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披荆斩棘的人们通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已理出了改革的基本思路,形成了“共建、调整、合并、合作”的八字方针。他们的努力在新中国高等教育史和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将产生怎样的意义?还是让我们回顾一下几十年来我国高校管理体制一波三折的历程吧。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主要按部门和行业来规划和发展经济。与此对应的是国务院各业务主管部门相继创办了一批为本行业、本部门培养人才的部委院校。六十年代前后,地方要发展自己的经济,也办了一些高校。由于条块界限分明,于是在同一城市,往往有了农学院还要办农学院,有了医学院还要办医学院,有了师范还要办师范……因为那是你的,我没有,我要用人就得自己办。每个条条又自我布局,同一类院校,东北办一个,西北办一个,华北办一个,华南办一个……造成大量学校和学科的重复设置。相当一部分高校不足千人,师生比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比例失调的突出表现是单科性院校数量急剧上升,诸如审计学院、统计学院、税务学院……只要听听这些校名,就不难看出其专业面之窄。近年来,一些高校认识到单科院校的毕业生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于是“缺什么办什么”各自搞“小而全”,向综合大学发展,这势必又要造成新一轮低水平重复。在教育资源如此紧缺的情况下,我们还折腾得起吗?
与此同时,中央各部门实行政企分开后,大部分部委已没有财力再办大学。一些实力很强的委属院校,设备老化,人才流失,办学条件趋于下降。去年国务院部分部委撤并,使这一问题更显突出。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我们面临的是世界信息技术的瞬息万变,生物技术的产业化,环保技术不断创新,太空技术的激烈竞争──而所有这些领域都需要各学科的交叉融汇,需要综合素质很高的人才。把一个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带入二十一世纪,这是关系民族前途的一张考卷,正在通过“共建、合并、合作、调整”探索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人们,力图回答的,就是这张考卷中,最复杂、难度系数最高的一道大题。
今天当我们回眸改革者辟出的道路,仿佛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理所当然。其实,几十年条块分割形成的门户观念,利益格局,所谓“牌子、位子、票子”,加上缺乏经验,都使改革初期的推进异常艰难。然而,改革者们在这张考卷上写下的答案,不是满分,却是高分。请看随手从这条长河中撷取的几朵浪花:
1993年至1995年,参加广东省共建的6所高校由于增加了投资渠道,办学经费增加近3亿元;上海市对其6所共建高校,1995年一年政策性补贴就达5500多万元;今年7月,教育部又分别与中科院、安徽省政府、上海市政府签订协议,共建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大。为使上述高校尽快成为世界名校,3年内这些学校除了从教育部分别得到若干亿元,还可以从共建单位得到若干亿元。这些钱对一所大学来说,几乎相当于过去十几年办学经费的总和。参加共建的另一方,也从高校中得到了人才和科技成果等方面的支持。
合并是管理体制改革中推进最艰难也是成果最显著的一种形式。原四川大学和成都科技大学的办学实力评估数据,在原国家教委直属综合大学中分别居于较低的位次。两校合并为四川大学后,一举成为在全国举足轻重的大学,反映学校实力的数十项指标,居国内1000多所高校的前列,有不少指标居前10位,成为国家首批建设的27所高校之一;河北医科大学是由原河北医学院、河北中医学院、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并校后既有西医教育,又有中医教育,发展了中西医结合教育。1998年学校增设了中医学科研硕士点,使河北省的中医教育上了一个新台阶。
几乎每个合并校都认为合并产生的效益是综合的:合并校的行政机构普遍精简了30%-40%;教学科研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学科交叉更使绝大部分合并校承接国家或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大大增强,从而提高了学校的地位。
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高校的管理体制相继出现了集“共建、合并、合作、调整”二为一体或三为一体的模式,例如一些脱离了部委的院校调整到地方的同时又与某地方院校合并,从而减少了学校的重复设置。
在复杂纷纭的改革进程中,一幅轮廓清晰的“远景图”渐渐形成。据国家有关部门透露: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布局调整将实现下述目标:一、按照招生和服务的覆盖面,分为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三类院校;根据国情确定三类院校的布局和比例。前两类由中央有关部门直接管理或与省级政府共建,后一类由地方政府管理。二、按照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建立合理的高等学校类型结构:少数科研型高校、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高校、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三、逐步形成综合性院校(指文、理、工、农、医等各大门类学科较齐全的学校),多科性院校和单科性院校相对合理的比例。
所谓“远景”也就是三、五年的时间,这是国家对改革者们提出的要求,这是民族对高等教育的期盼。已从探索阶段进入大发展阶段的改革者们,正在把一个健全的高等教育带入21世纪。